男子性與陽剛氣質、男子氣概的養成

一、發展趨勢

過去性別常被利用二分法或生物決定論,歸類成男或女。時至今日,當代性別學者,指出性別是經由’‘社會互動’'而逐漸形塑出的產物。故而對於性別的認同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一連串的自我辯證中,不斷的改變自身對於性別的認同。

男性陽剛特質的實踐,實際上是一種建構性別認同的方式,此一性別認同亦是男性的普遍性別認同。前述性別是由’‘社會互動’'產生,故所謂的陽剛、陰柔特質並非由男或女所獨有,而是經由人與人互動,在社會中實踐所形成。社會上存有性別秩序的概念,因此陽剛特質被視為是男性在性別秩序下所要遵循的一種社會實踐模式。但社會中將男性預先擺放的位置,卻未必是男性實際是、想要的樣子。

近代Connell整理眾多陽剛特質的民族誌資料,歸結出了六大重點: 1.多元陽剛特質:不同的年代、文化,會建構出不同的陽剛特質,不存在特定標準。2.階序與霸權:不同的陽剛特質有彼此間序列關係,有些較受讚揚,有些則遭人貶抑。3.集團性:個別的陽剛特質會受到特定團體的認同或支持。4.主動建構:陽剛特質並非早於社會行為或性格存在,而是在日常行為中完成與實踐。5.內部複雜性:陽剛特質並非只有單一形式,有時多樣且充滿矛盾的陽剛特質會存於同一人身上。6.動態性:陽剛特質並非靜止不變,會隨著年代不同、日常生活中的實踐,有所改變。

學校是除家庭外,形塑一個人性別特質最重要的場所,Swain回顧學校教育於陽剛特質研究,歸納兩大類:一從正式學校文化,二從非正式學校文化,瞭解學校的教育對男性陽剛特質的建構上的影響。就整體而言Swain提出學校形塑學生陽剛特質的五大面向:1.學校的管理:如嚴格的制服規定、訓練。2.課程:透過考試、評量進行能力分組,是製造同儕間陽剛特質位階的有效方式。3.師生關係:教師依照性別刻板印象來對待男女。4.運動與遊戲:許多學者認為,運動是使’‘男孩變成男人’'的象徵,反映社會對於男性的期望,如: 力量、競爭等…。5.學生間的關係:許多研究指出,男孩與同儕團體的互動,是影響其陽剛特質建構的主要關鍵。

二、社會現象觀察

近期,台灣發生多起情殺案件,根據衛生福利部截至2017年的統計,家庭暴力防治法實施20年後,家庭暴力通報案件卻是呈逐年上升的態勢,1998年約9,000多件、2005年6萬6,080件、2017年13萬7,148件。保護令的核發數亦有逐年上升的趨勢,不過這也顯示家暴觀念已經深植人心,民眾在面對家暴問題,會主動尋求公權力的協助。勵馨基金會的執行長紀惠容指出,應該讓男性從陽剛特質解放,男性也可以溫柔、可以傾聽,並試著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方能有效減少暴力事件。紀惠容亦認為台灣在情感教育這一方面的努力仍然不足。

現代社會女性在選擇伴侶時,往往看重對方是否很man或很有power,抑或對自己提供無微不至的照顧,但這種權威特質可能會帶出恐怖情人或伴侶。因伴侶選擇偏好,社會普遍要求男性具備陽剛特質,但在感情不順遂時,男性可能無法接納自己、接受結果,最終導致毀滅性的暴力。衛福部政務次長呂寶靜表示,防治性別暴力不單是國家、婦女團體或社工的事,也和法官的性別意識有所關連,更是整體社會都應關心的公共事務。

2018年鬧得沸沸揚揚的乙武洋匡事件,帶出陽剛階序競逐、仇女現象。乙武洋匡的婚姻過去被視為’‘即便是身障者也能找到真愛’‘的勵志典範,婚外情則直接衝擊了該項典範。成為乙武洋匡對象的女人們,被敘述成’‘不知道在圖什麼的女人’‘,字裡行間充滿濃濃的仇女氣息。妻子乙武仁美在事件後出面道歉,如同在類似事件中,不斷彎腰鞠躬的那些妻子一般,在父權體制下,女性往往成為’‘擁有’‘她的男人進行形象公關的工具,出現’‘婚姻 = 單偶制’'的社會型態,逼迫女性違背社會期待主動低頭道歉。

男性普遍嘲諷此事件,朱學恆提出評論’‘沒有腿也能劈腿,沒有手也能把妹,讓人重新思考男人到底需要什麼才能讓女人愛上,這我真的不懂’'。這段話完美揭露社會上男性群起嘲諷的原因:“典型的陽剛階序競逐”。父權社會中,男性必須透過展現自身陽剛特質,向著更高的階層攀爬,進而獲取更多的權力,並試著規避向下摔落的懲罰。藉由找出比自己更低的對象,襯托出自己陽剛的特質,乙武洋匡會被廣大男性嘲諷的其中一個因素,是先天上身體的不完美,因而被醜化為次等,但卻是最佳的比較對象。直至現在仍有許多男性陷於父權迷障中,女性被物化為陽剛競逐的獎品,若女性也認同這項規則,則問題恐怕會如雪球般愈滾愈大。

三、面臨的爭論

台灣傳統農村時代,強調一家之主與重男輕女的價值觀,要求男人要有強烈的尊嚴感。進入工業時代後,個人自主意識提高,父權具有彈性,不婚或晚婚增加,家庭中的權力結構出現改變。但在長官權力階層下,忍耐成為常見的男子性特質。在現代社會風氣下要讓陽剛特質不再是構成成熟男性的必要條件,仍需付出相當大的努力。傳統上,'‘男主內、女主外’'是相當普遍的觀念,根據調查至今仍有近半數的人同意此觀點。在家務勞動的時間上,1990年女性4小時,男性則為1小時47分,2004年女性3小時,男性為1小時30分。隨著時間的腳步,兩性花在家務勞動上的時間均有減少,但時數上仍有不小的差距。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2020年11月的兩性勞動參與率統計資料,男性為67.21%,女性則為51.48%,兩者相差15.73%,顯示有大量的女性,因為有些特殊原因沒有進入到勞力市場。女性未進入勞動市場的最大原因有二個 : 一、做家事(51%),二、照顧負擔(34.71%),以上為行政院主計總處2020年5月的資料。這些數據都顯現出,在台灣傳統社會價值觀下,所產生的家庭家務分工不均的事實,男子為避免損及男子氣概,所以甚少主動從事家務勞動。近年來台灣的’‘新好男人’'逐漸增加,但距離和女性平等承擔家庭義務的日子依然遙遠。制度不完善是其中的一大原因,台灣的產假僅有8周,比起鄰近日本的14周、新加坡的16周,台灣制度相對較不友善。

有害的男子氣概(toxic masculinity),這個詞彙近年在美國成為流行語,只要對某個男性的行為感到不滿,就將其貼上這一標籤,但這個詞彙在學術上並沒有明確的定義。簡單言之,它指出男子氣概中的部分成分,不只對女性,同時對男性也有害,例如各種暴力行為、抽菸、酗酒等危害健康的行為。有人認為這些有害的男子氣概特質,只存於某些邊緣的男性,將之個人化,近一步使得位於優勢階級的男性可以置身事外,而不做出改變。男子氣概在整個社會中,彼此間存有階層的上、下關係,有的站在制高點 ; 有的位在邊緣,更有的受到壓抑。男子氣概是在特定的歷史、文化、性別結構下進行的社會實踐,既然如此就存有改變的可能。

最後再回過頭來看台灣,因為陽剛特質被視為是男性的必備構成要素,普遍看來男性都會被認為要養家,加以"嫁出去的女兒,如潑出去的水"在其中加以催化,在家庭繼承權上,往往女兒們都會被要求拋棄繼承,根據2018年財政部的資料,女性的拋棄繼承者有56.2%,在遺產繼承申報方面,女性僅占比39.6%,凸顯台灣兩性平權路漫漫。

四、總結

在目前的社會架構下,看似男性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但其實也蒙受了不少害處,男人有著要負責養家活口的社會期許,同時也不能自由率性的表達情緒,如"男兒有淚不輕彈"的傳統價值觀。從現有的社會制度來看,它是在幫助男性減輕養家活口的壓力,例如男女在職場上的同工不同酬、女兒有較高的機率放棄財產繼承,且社會認為女性較為情緒化,故舉凡重要決策,都是交給男性做決定居多。台灣在2016選出第一位女性總統,算是讓長期男尊女卑的社會現狀稍有改善,但內閣的性別比仍舊呈現男性占絕對多數的狀況,這點就遠遠不如世界上的其他國家。

行政院性別平等處在2021年1月5日發布’‘2021年性別圖像’',其依照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的2019年性別不平等指數,將台灣資料代入計算,整體性別表現為全球第6名,更是亞洲之冠。該項指標比較的是包含生殖健康、賦權及勞動市場等3領域的5項指標,儘管表面數據很漂亮,但納入考量的指標,台灣相比其他國家都來得有利,若是把中央政府的內閣或地方政府官員性別比或也納入考量的話,恐怕台灣在世界排名上會居於末座。

2019年5月17日台灣寫下歷史新篇章,成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國家,顯示社會漸漸可以接受「多元性別」的概念。美國臉書給使用者的性別選項有50多種,但有學者主張與其不斷增加更多元、豐富的選項,不如根本反省性別上類別本身的存在。希望未來社會能包容多樣男子氣概的存在,更期許有一天,我們能說這個人很勇猛、很內斂、很搞笑,或很愛哭,而不會再說出「像男人」或「像女人」這樣帶有性別印象、意涵的字眼。

五、參考資料

  1. 經典閱讀-男子性與陽剛氣質2-國外論述與台灣經驗

  2. 男男自語-男子性與陽剛氣質

  3. 風傳媒-台灣多起情殺案 紀惠容:應該讓男性從陽剛特質中解放

  4. 勵馨基金會-【新聞稿】台灣家暴/性侵防治20年歷程–終止暴力新挑戰

  5. 關鍵評論網-陽剛階序競逐,正是男性對乙武洋匡婚外情群起嘲諷的原因

  6. 畢恆達-男子氣概:一種社會學的概念

  7. 《現代保險》雜誌-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女性拋棄繼承逾56%

  8. 中央社- 2021性別圖像 台灣性平表現居全球第6亞洲之冠

  9.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主計總處人力資源調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