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只是興趣使然,寫了一篇關於網頁框架的簡單筆記,不過幾經思考後,還是想把它寫成網頁相關的系列筆記,希望在忘了一些東西時,能有個地方可以快速找回記憶。☺️
💡 Hint: 以下筆記內容所使用的作業系統為"Windows 10"
📝 網頁中常出現的元素
| 元素 | 用途 | 分類 |
|---|---|---|
<h1>~</h1>…<h6>~</h6> |
標題 | block 類型元素 |
<p>~</p> |
段落 | block 類型元素 |
<ul>~</ul> |
條列式列表(無序) | block 類型元素 |
<ol>~</ol> |
條列式列表(有序) | block 類型元素 |
<dl>~</dl> |
定義用列表 | block 類型元素 |
<table>~</table> |
表格 | block 類型元素 |
<address>~</address> |
聯絡方式 | block 類型元素 |
<div>~</div> |
任意範圍、群組化 | block 類型元素 |
<a>~</a> |
超連結 | inline 類型元素 |
<em>~</em> |
強調 | inline 類型元素 |
<strong>~</strong> |
重點標示 | inline 類型元素 |
<img>~</img> |
圖片 | inline 類型元素 |
<span>~</span> |
任意範圍 | inline 類型元素 |
📓 inline元素 VS. block元素
HTML 文件主要是由元素的巢狀關係所構成,而在進行巢狀配置時,必須遵守 “文件內容模型 (Content Model)” 的規範,也就是哪一些元素可以被放在另一些元素之內。
HTML5 的文件內容模型有點複雜,所以可以依照舊版 HTML block元素/inline元素 的分類方式就好。
簡單來說,inline元素可以被放在block元素之內,但block元素不能被放在inline元素之內。
分類元素的方法很簡單,在瀏覽器上顯示時,會自動換行的就是block元素,反之則是inline元素。
📝 實際使用元素
📓 <hx>元素
- 作用: 設定標題
- 共有 h1~h6 六大階層,原則上不可以有階層亂跳的情況
- 同一頁面中,只能有一個
<h1></h1>標籤
1 | <h1>h1 h1 h1</h1> |

📓 <p>元素
- 作用: 標記段落
1 | <p>段落</p> |

📓 <ul>、<ol>元素
- 作用: 製作條列式列表
- 不可單獨使用,要搭配
<li>元素使用 - ul: 無編號、無順序
- ol: 有編號、有順序
1 | <ul> |

1 | <ol> |

📓 <dl>元素
- 作用: 製作定義用列表
- 將標題項目和項目說明合成一組
- 不可單獨使用,要搭配
<dt></dt>標記標題、<dd></dd>進行項目說明,兩元素亦無法被單獨使用,需搭配成一組
1 | <dl> |

📓 <div>元素
- 作用: 將資料群組化
- 內容群組化後,之後在CSS樣式設計上會比較方便
- 透過 id 屬性,可以為群組命名
- 可用
<section>元素取代
1 | <div id='content'> |

1 | <section id='content'> |

📝 巢狀元素與親子關係
整個 HTML 文件以 html 為最上層的父元素,由巢狀的親子關係所組成。外層元素稱為"父"元素,內層元素稱為"子元素",更內層的稱為"孫"元素,而同一層的元素則互為"兄弟元素"。
- 原始碼
1 | <html> |
- 巢狀元素

- 親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