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習慣 書摘(2)

第二章 改變習慣的最有效方法,是改變身分認同

改變習慣之所以如此具有挑戰性,原因有二 :

  1. 試圖改變的東西不對
  2. 試圖改變習慣的方式不對

改變的發生分成三個層次 :

  1. 改變結果 : 重點放在改變成果,設定的目標多與這個層次的變化有關
  2. 改變過程 : 重點在於改變習慣與系統,建立的習慣多與此有關
  3. 改變身分認同 : 三層次中最為重要,主在改變信念、世界觀、自我形象、對自己與他人的評價,抱持的信念、假設或偏見多與此相關
  • 結果 : 得到什麼
  • 過程 : 做了什麼
  • 身分認同 : 相信什麼

每一層次的改變各有其用處,問題在於改變的方向

一般人在改變習慣的過程中,常把重點放在想要達成什麼,以結果為基礎建立習慣。而比較好的做法是以身分認同建立習慣,把重點放在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許多人設立目標,然後確立要達成目標必須採取的行動,但卻不加思考驅使他們採取那些行動的信念,不去改變過去看待自己的方式,同時亦不知舊的身分認同,會破壞為了改變而打造的新計畫。

每個行動系統的背後都是一個信念系統。

以投票為例,在獨裁統治這個信念系統下,投票這個行為是不可行的。不是那個系統的身分認同,行為在某些信念之下是不可能被實現的。

信念與假設形塑出系統,習慣的背後往往存在著身分認同。

或許你現在有新的目標與計劃,但你還沒改變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越是以身分認同中的某個特定面向自豪,越有動力去維持相關的習慣,但只要行為背後的信念不改變,就很難維持長期的轉變。

真正能帶來行為上改變的是身分認同的轉變。例如 : 目標不是去讀一本書,而是成為讀書的人。

行為可以反映出身分認同,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暗示他相信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當一個人相信他身分中的某個特定面向,就越有可能採取與之相符的行動。

為你所用時,身分認同的改變會是自我改善的一大利器;但與你為敵時,身分認同卻反倒成了一種詛咒,例如 : 附加在身分認同上的刻版印象。

我方向感很差、不擅長數學、整天遲到,不斷反覆對自己訴說同一件事,長期就容易開始抗拒某些事。思想或行為與身分認同牽扯越深,就越難去做出改變。

好習慣在理性上也許合理,但只要與身分認同相左,就很難產生實踐的念頭。若要持續的進步就不能一味依附在特定的身分認同,而是必須不斷修正、拓展自身的身分認同。

改變身分認同的兩個步驟

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擁有預設信念,每個信念以及對自身的看法,都由後天的經驗形塑而成。習慣恰好是個人身分認同的具體化

  • 越是重複某一行為,就越強化與那個行為相關的身分認同。
  • 有越多證據支持某個信念,就越會對其深信不疑。

一次性經驗的效果容易消失,但習慣的效果卻會隨時間不斷增強。

每次採取的行動都像一張選票,投給想要成為的那一種人。沒有單一例證可以改變你的信念,但隨著票數累積,新身分的證據也聚沙成塔。

習慣就是通往身分認同轉變的道路。要改變你是什麼樣的人,最實際的方法就是改變你做的事

每次選擇去做某個壞習慣,就相當於投一票給那個身分,但在每一次的選舉中,並不一定要拿到所有的選票才能獲勝,只要保證在多數情況下都是由好習慣獲勝就好。

型塑新身分認同的兩步驟 :

  1. 決定你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2. 透過生活中的小勝利來向自己證明

將焦點從成果轉往身分認同。

你的習慣型塑你的身分認同,你的身分認同又型塑你的習慣,這是一條雙向道。

焦點永遠都要放在成為某一種人,而非得到某一種成果。

習慣會讓你變成你想要成為的人

你有能力改變對自身的信念。你的身分認同並非不可變更,每一刻你都有選擇。

根本上,習慣的精髓並非擁有,而是成為

歸根究柢,習慣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能夠讓你變成你想要成為的人。

分享到